山东中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欢迎您!服务热线:0538-5015968
TEL:0538-5015968 Email:1159194206@qq.com

绿色转型新征程:中国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1 新闻资讯

灰霾散去的天空下,滑过飞鸟的翅膀;污浊转清的河岸边,重现钓鱼者的身影。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展示了两张滤膜:一张是2015年的,呈灰黑色;另一张是2024年的,呈灰白色。这十年间由黑变白的滤膜,成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最直接的诠释。

“十四五”以来,中国守护蓝天的决心不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01 全球贡献:中国方案的绿色智慧
2025年10月,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接连举行,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舞台上的声音越发响亮。

十月中旬,二十国集团(G20)环境与气候可持续部长会议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并发言。

会议围绕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方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进程,在空气质量改善、森林资源培育、能耗强度降低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第九次中澳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澳大利亚气候变化与能源部长克里斯·鲍恩就气候多边进程等议题开展深入对话交流。

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度磋商会议高级别会议在北京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共同探讨全球环境治理议题。

这一系列高级别国际会议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张政伟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表示,“自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立场一直是坚定不移的”。

他强调,“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信心不动摇、行动不停止、力度不减弱”。

02 制度保障:生态环境的法治防线
中国生态环境改善的背后,是一系列制度保障的不断完善。

202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使督察定位更加明确、组织更加规范。

于会文副部长介绍,较于此前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该条例更加权威、层级更高,对督察工作作了全面规范。

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进一步压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

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会议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标准和规范。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国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

03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显著成效
“十四五”以来,中国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优良天数比例达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空气质量继续改善。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全国全面开展排污口的“查、测、溯、治”,共查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太浦河曾是让沿岸居民“揪心”的河。20世纪90年代,沿岸建了不少企业和作坊,河水被污染。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联手治理太浦河,11个月内拆除了污染企业和作坊,腾退沿岸土地68亩。

如今的太浦河,河水清清向东流,鸟儿欢飞,绿道延绵,已成为沿岸居民的“幸福河”。

04 绿色金融: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撑
绿色金融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2.4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绿色金融势头发展良好。

从支持光伏电站、风电场建设的大额项目融资,到助力工业企业和专项绿色债券,再到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建筑住房信贷,绿色金融已深入经济社会多方面。

2025年初,《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无论是支持银行机构开展能效信贷、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还是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都体现出以制度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坚定决心。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因地、因时、因业施策,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特别是在推出标准化产品之外,要加强打造与当地产业发展特征相匹配的产品工具,及时关注不同类型客户的现实需求,实现“量体裁衣”。

05 全民共治:环保事业的人民力量
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10月18日,“清塑护岸守护蔚蓝”第九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珠海分会场在珠海唐家湾沙滩启幕。

活动吸引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技企业的数百名海洋志愿者踊跃参与。净滩行动中,多组亲子家庭成为主力军。

经过大家一个多小时奋战,共清理垃圾超300公斤。

志愿服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自2017年起,珠海市已连续9年开展净滩公益行动,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凝聚每个人的小善举,就会换来社会文明的大进步。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只有全民参与人人争做环保行动派,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积极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以志愿服务为守护海洋生态环境贡献力量,才能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沈晓华和上海青浦区新池村、浙江嘉兴嘉善县湖滨村的村干部们是“河长搭档”。他们共同巡护的太浦河,如今清波荡漾,三地村民“出门见绿、推窗见河、家门口就业”。

从国合会2025年年会到G20环境部长会议,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绿色贸易到各地蓬勃开展的净滩行动,绿色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