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欢迎您!服务热线:0538-5015968
TEL:0538-5015968 Email:1159194206@qq.com

绿色创新助力美丽中国,蓝天碧水绘就生态画卷

15 新闻资讯

金秋十月,站在景山山顶远眺,故宫博物院、CBD商圈与湛蓝天空构成一幅壮美图画,曾经“盼蓝天”的日子正渐行渐远。

清晨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绿树碧水蓝天相映成景;四川成都,繁华街景与圣洁雪山同框;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与古城民居织就人城和谐新画卷。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些变化背后,是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

01 蓝天保卫战:一微克一微克抠出蓝天白云
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成为百姓评价城市空气质量最直观的标尺。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降到29.3微克/立方米,与10年前相比累计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92%,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这些成就的取得,没有捷径,唯有“一天一天抠、一微克一微克降”的坚持。

在太原,秋冬季是重污染天气易发期,也成为决定全年空气质量改善成效的攻坚期。今年秋季,太原市开展“净空行动”,吹响大气污染治理的号角。

太原市对2025年散煤“清零”工作进行部署,明确提出今年要实现散煤“清零”,严格落实禁燃区规定,严厉打击在禁燃区内销售、燃用散煤的行为。

太原市还按照规划、标准、监测、措施“四统一”要求,主动协同晋中、吕梁开展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同步分析研判。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

同时,高质量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8.93亿吨粗钢产能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点工程改造,协同减少二氧化碳4000万吨以上。

02 碧水守护战:从“臭水沟”到“幸福河”的蜕变
深秋时节,位于小凌河北岸的辽宁锦州东湖森林公园内,长堤铺金,游人如织。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工业化加速、城市人口倍增,穿城而过的小凌河及其支流不堪重负,一度断流,城区段水质因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而每况愈下。

2014年,一项针对小凌河的综合治理工程随之展开。关闭沿河近百个排污口、升级管网、新建污水处理厂……一系列组合拳让曾经的“臭水沟”变为如今的“幸福河”。

小凌河的蜕变是中国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

针对黑臭水体治理,我国构建起“天-空-地”立体监管体系,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持续加大监管力度。

目前,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也超过90%。

03 净土持久战:抚平大地“伤疤”焕发生机
在安徽桐城双龙村的桐兴石料厂内,机械车来回穿梭作业,一派繁忙景象。作为桐城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工程,该矿区以绿色矿山建设为支点,让曾经山石裸露、斑驳破碎的山体披上绿装。

这里实行“边开采、边修复、边复绿”的策略,让山体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十四五”以来,我国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

目前,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我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04 绿色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惠及全球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丘陵起伏,风机在橙色花海间矗立,风电叶片缓缓转动。这里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原山地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锦屏西风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中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

中国还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电动汽车就有2个充电桩;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绿色创新既造福本国,也惠及世界。在阿联酋,中国企业搭建的零能耗降温系统,使建筑能耗降低70%。

迪拜市政部门将其纳入“2050净零城市”战略。在南非,中国企业承建的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是当地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10年来,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十四五”时期出口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评价道:“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可负担性。”

05 无废城市:从源头构建循环经济
在山东青岛,废旧家电经过数字化生产线处理,成为可再利用的生产材料;在河北雄安新区,建筑垃圾变为步道砖、盲道砖,在新的应用场景“大展身手”。

眼下,我国 “113+8”个城市、20个省份和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地区正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持续提升。

在泉州,全市涉危险废物企业收到了一份《关于减少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的倡议书》。倡议书提出,危险废物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存在土壤、地下水环境污染隐患。

企业应严格按照 “利用优先、处置为辅、填埋兜底” 的原则,科学选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方式。

对可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主动对接具备资质的利用单位,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对确无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优先选择水泥窑协同、焚烧、物化等处置方式,非必要不填埋。

06 多元共治:从“旁观者”到“主力军”的转变
永春县一都镇的村民们最近发现,村口堆的垃圾山不见了,河道里的水也变清了,连山林都更绿了。这一切源自一都镇近期开展的全域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过去,一都镇的环境卫生整治常面临“多头管却管不好”的困境。如今,他们构建起 “专班+部门+村级+联合攻坚队”四位一体协同作战体系。

组建一支由10名巡河员、11名护林员、10名巡路人员和78名村级网格员组成的环卫队伍,分工协作整镇推进。

同时,充分利用村广播每天播放环保标语、微信群推送“整治前后对比图”、宣传栏张贴“红黑榜”,充分调动群众内生动力。

在芜湖,2025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专题调度会召开,市委书记宁波强调,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要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所有问题见底清零。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从以往“盼蓝天”,到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这种转变直观展示了新时代蓝天保卫战的巨大成就。

放眼广袤山乡,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满眼丰收喜悦;驻足繁华都市,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尽享自然之美。

中国的绿色发展不仅让本国人民受益,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